春联文化探访

2019-03-05    来源:来源:培训处 张正海     作者:

调查时间:20192月(春节)

调查地点: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张纲村、桥东村;滨江新城(原为张纲镇)

统计户数:500

调查内容:

1.春联的内容

2.春联等节庆用品的张贴情况和样式

3.春联的来源

4.春联民俗文化的调查情况的结论与思考

一、春联的内容

主要包含新年祝愿、壮怀山河、歌颂美德、赞扬时代、行业联、言志联等等。卖的印刷品对联中行业联、言志联没有。而手写书法对联中含行业联,言志联等各一副,说明了手写书法对联适合于个性化定制。

上述各类对联的数目没有具体统计,因为所有的春联加在一起,不到";";字的一半,福字已经成为所有街道的主流,连对联都是支流,对联的内容分类更是支流的支流。

二、春联等节庆用品的张贴情况和样式

张贴的春联样式:主要有门联、福字、窗花、门楣挂钱吊钱、";招财进宝";贴纸等品种。帖春联的人家基本都有门楣挂钱。

70%左右的人家门上只有印刷的";";字,没有春联。其中,这些贴";";字的人家,超过50%伴有贴窗花、";招财进宝";贴纸等品种。

上个世纪在影壁上、水缸上、鸡窝上、猪圈上都贴春联的情况,没有大面积看见。但是,村土地庙、个别猪圈里面仍然有人贴上春联。

三、春联的来源

春联的来源有三种,购买、自己家写或者请人写、别人赠送。

春联的质地主要由手写品、印刷品两种(分为自己家手写、请别人手写、市场购买手写)。

手写春联调查情况:

走了500家,手写春联的只有6家。

四、春联民俗文化的调查情况的结论与思考

结论:

1.春联的个性化缺失,年味在变淡。

虽然,贴春联、贴福字观念仍然是牢不可破的一个传统。但是年味越来越淡。随着印刷品增加,春联文化的个性化在泯灭,行人几乎无人关心对联的内容。

走访的500家没有一户不贴(挂)春联、福字或喜庆用品,贴春联在本地百姓中十分盛行。这一情况说明,贴春联、贴福字仍然是代表着人们美好心愿的物品。但是印刷品的普及,影响了文化的个性化。

2.春联(对联)被简单的福字所取代,年味在变淡。相比上个世纪,中国的春节文化符号正在减少消失,许多传统在消失。沿街、沿村都是千篇一律的对联,千篇一律的恭喜发财、福字、招财进宝,没有创意。

3.手写对联正在消失。进而延伸的是,会书法的越来越少。在小镇上,有明显的两户,去年手写的对联,今年已经换成了简单的福字。

有一家,很有代表意义。这家的对联,横批是";人到无求品自高";是隶书写的字,但这是陈年的老手写横批,已经褪色。在下面,有一幅陈年的老手写对联,但是被两个新印刷的大大的";";字挡住了,这幅字联系起来应该是";世事沉浮…;…;,人情冷暖…;…;";

这幅对联和横批";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一个思想境界,因为这个写对联的老先生已经去世了,无从交流了。我问的村里的一位50左右的人,他说是他二大爷写的,他二大爷去年已经去世了。

我们知道,像这样的有思想的对联是一个简单的";";字所不能代替的。

关于春联民俗文化的思考

1.春联(对联)的减少对传统文化的损失较大

贴春联,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一习俗已经延习了千年有余,是涉及范围最广的民俗文化。

就书法手写的消失、春联(对联)的减少两者比较,哪个更损失更大?我认为,春联(对联)的减少比书法手写失去损失较大。

因为,春联(对联)包含着价值观、世界观,包含家族的历史传承,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愉快的、美好的、憧憬的内容,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通俗易懂的文化内涵。失去的不仅仅是春联,不仅仅是年味,而是中华民族文化。

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都重视春联(对联),春联可以对宣传儒家思想、匡扶社会道德、稳固政权统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纵观千百年来的春联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帝王肩负着国计民生的重担,心里装着封建王朝的宏图大业,却始终不忘春联这一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发展。朱元璋每年春节走上街头,访春联。经常给王公大臣,名人学士赐题春联。一方面带动、鼓励他们写春联,另一方面用春联表彰、嘉奖和笼络王公大臣、名人学士。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对联受到岛内民众的广泛好评。

2.手写春联民俗文化亟待保护

根据调查情况,发现手写对联正在减少、甚至消失,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不保护,将会彻底消亡。等到所有人都认为手写对联可有可无的时候,再怎么努力也将于事无补,那便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

3.春联和年味有民族独特性,有民族凝聚力,应该在中华文化复兴有一席之地。

贴春联是年味中的重要味道,是千百年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对于春联年味的恢复、重兴应该在中华文化复兴里占据一定位置。

春联文化探访
2019-03-05

调查时间:20192月(春节)

调查地点: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张纲村、桥东村;滨江新城(原为张纲镇)

统计户数:500

调查内容:

1.春联的内容

2.春联等节庆用品的张贴情况和样式

3.春联的来源

4.春联民俗文化的调查情况的结论与思考

一、春联的内容

主要包含新年祝愿、壮怀山河、歌颂美德、赞扬时代、行业联、言志联等等。卖的印刷品对联中行业联、言志联没有。而手写书法对联中含行业联,言志联等各一副,说明了手写书法对联适合于个性化定制。

上述各类对联的数目没有具体统计,因为所有的春联加在一起,不到";";字的一半,福字已经成为所有街道的主流,连对联都是支流,对联的内容分类更是支流的支流。

二、春联等节庆用品的张贴情况和样式

张贴的春联样式:主要有门联、福字、窗花、门楣挂钱吊钱、";招财进宝";贴纸等品种。帖春联的人家基本都有门楣挂钱。

70%左右的人家门上只有印刷的";";字,没有春联。其中,这些贴";";字的人家,超过50%伴有贴窗花、";招财进宝";贴纸等品种。

上个世纪在影壁上、水缸上、鸡窝上、猪圈上都贴春联的情况,没有大面积看见。但是,村土地庙、个别猪圈里面仍然有人贴上春联。

三、春联的来源

春联的来源有三种,购买、自己家写或者请人写、别人赠送。

春联的质地主要由手写品、印刷品两种(分为自己家手写、请别人手写、市场购买手写)。

手写春联调查情况:

走了500家,手写春联的只有6家。

四、春联民俗文化的调查情况的结论与思考

结论:

1.春联的个性化缺失,年味在变淡。

虽然,贴春联、贴福字观念仍然是牢不可破的一个传统。但是年味越来越淡。随着印刷品增加,春联文化的个性化在泯灭,行人几乎无人关心对联的内容。

走访的500家没有一户不贴(挂)春联、福字或喜庆用品,贴春联在本地百姓中十分盛行。这一情况说明,贴春联、贴福字仍然是代表着人们美好心愿的物品。但是印刷品的普及,影响了文化的个性化。

2.春联(对联)被简单的福字所取代,年味在变淡。相比上个世纪,中国的春节文化符号正在减少消失,许多传统在消失。沿街、沿村都是千篇一律的对联,千篇一律的恭喜发财、福字、招财进宝,没有创意。

3.手写对联正在消失。进而延伸的是,会书法的越来越少。在小镇上,有明显的两户,去年手写的对联,今年已经换成了简单的福字。

有一家,很有代表意义。这家的对联,横批是";人到无求品自高";是隶书写的字,但这是陈年的老手写横批,已经褪色。在下面,有一幅陈年的老手写对联,但是被两个新印刷的大大的";";字挡住了,这幅字联系起来应该是";世事沉浮…;…;,人情冷暖…;…;";

这幅对联和横批";人到无求品自高";是一个思想境界,因为这个写对联的老先生已经去世了,无从交流了。我问的村里的一位50左右的人,他说是他二大爷写的,他二大爷去年已经去世了。

我们知道,像这样的有思想的对联是一个简单的";";字所不能代替的。

关于春联民俗文化的思考

1.春联(对联)的减少对传统文化的损失较大

贴春联,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一习俗已经延习了千年有余,是涉及范围最广的民俗文化。

就书法手写的消失、春联(对联)的减少两者比较,哪个更损失更大?我认为,春联(对联)的减少比书法手写失去损失较大。

因为,春联(对联)包含着价值观、世界观,包含家族的历史传承,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愉快的、美好的、憧憬的内容,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通俗易懂的文化内涵。失去的不仅仅是春联,不仅仅是年味,而是中华民族文化。

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都重视春联(对联),春联可以对宣传儒家思想、匡扶社会道德、稳固政权统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纵观千百年来的春联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历代帝王肩负着国计民生的重担,心里装着封建王朝的宏图大业,却始终不忘春联这一文化形式的普及和发展。朱元璋每年春节走上街头,访春联。经常给王公大臣,名人学士赐题春联。一方面带动、鼓励他们写春联,另一方面用春联表彰、嘉奖和笼络王公大臣、名人学士。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的对联受到岛内民众的广泛好评。

2.手写春联民俗文化亟待保护

根据调查情况,发现手写对联正在减少、甚至消失,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不保护,将会彻底消亡。等到所有人都认为手写对联可有可无的时候,再怎么努力也将于事无补,那便民族文化的巨大损失。

3.春联和年味有民族独特性,有民族凝聚力,应该在中华文化复兴有一席之地。

贴春联是年味中的重要味道,是千百年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是民族的文化基因,此中包含着无比强大的民族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每过一次年,就深化一次我们民族的亲和力、凝聚力,也就是加强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刻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至宝。对于春联年味的恢复、重兴应该在中华文化复兴里占据一定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