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条例精神,以中华文化凝心聚力

2019-02-20   来源:中央社院网站     作者:

 201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印发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第一部由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党内法规,是社院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将对社院的教学科研带来深远影响。中央社院和大多数省级、副省级社院都加挂另一块牌子—;—;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是社院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条例》第四十一条指出";以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第二十七条指出优化";政治共识教育";";文化认同教育";";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布局,凸显了";文化认同";在社院教学科研中的重要地位。

从";文化认同";到";政治共识";

只有从";文化";这个根上讲起,才能以文化认同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进而促进对国家的认同,促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这是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中需要坚持的一条内在逻辑主线。

如何促进";文化认同";,如何找到";文化之根";?这就必须大力传承、研究和传播好中华文化。《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这段重要论述,为未来社院在中华文化方面的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要讲清楚贯穿中华文明的一条主轴,即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大一统";传统。

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从未中断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可大可久";,根子就在";大一统";。在政权上定于一,才有所谓";中国";。在文明上合为一,才有所谓";中华文明";。";大一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是一个政体概念,也是一个政道概念。";大一统";熔铸坚守家国本位、责任伦理的共同体精神,维护坚强有力、以民为本的领导核心,恪守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政治底线,注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合作方式,塑造天下为公、修齐治平的士人情怀,从根本上决定中国必然选择执政为民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而非三权分立、多党轮替;必然重视促进团结的协商民主,而非刺激分裂的票决民主;必然选择";先民本、后民治";的治理逻辑,而非西方的";先民治、后民本";的发展道路。新时代统一战线不是";一时之术";而是";执政之道";,就在于它必须继承";大一统";核心理念,挖掘";大一统";制度遗产,实现";大一统";传统的现代转化。

新时代共识教育的立体体系

以";大一统";为主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近年来投入大量的精力,相继开发出";五史合一";";十个讲清楚";系列课程。

一方面,中央社院开展以";五史合一";为引领的政治共识教育改革。让学员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体悟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原理;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触摸中国自1840年以来历经器物改造、制度改良、思想启蒙、国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脉络;从";中共党史";中理解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阶级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始终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始终保持着无与伦比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与社会号召力;从";中国民主党派史";中了解各民主党派由同情、支持、与之同盟进而自觉接受中共领导的真确史实;从";中国政党制度史";中领悟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里长出来的,既承续了中国政治传统,又贴合现实国情,具有巨大的制度比较优势。";五史合一";从不同的历史逻辑出发,揭示出一个共同的道理:历史选择了党,人民选择了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中华儿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总之,";五史合一";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课程体系,主要是讲清楚";大一统";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在近现代面临的、来自西方的严峻挑战,以及中共领导、各民主党派参与的重建和升华";大一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另一方面,中央社院开展以";十个讲清楚";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认同教育。当前,要增强";四个意识";,必先树立";四个自信";;要坚定";四个自信";,必先厚植文化自信;要强化文化自信,必先增进文化认同。为此,中央社院首创向港澳台侨青年、西方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藏传佛教界人士、基督宗教界人士、伊斯兰教界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干部、民主党派成员等10大群体讲清楚中华文化的文化共识教育。讲清楚中西方政治道路的不同,不是发展阶段有别,而是文明基因的差异;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西方理论模式的";复制";,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产物;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淬炼了新时代的最强文化认同,体现了集众人之力、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共识,确立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识底线,要求中华各族儿女为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总体而言,";五史合一";侧重于从纵向的视角,梳理出";大一统";传统在历史上的起承转合、在现代的更始重生;";十个讲清楚";则侧重于从横向的视角,面向不同的统战成员和统战对象讲清楚以";大一统";为核心要义的中华文化。一纵一横,相互配合,搭建起中央社院政治共识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的立体体系。而新时代共识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以中华文化为切入,以问题为导向,追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传统,突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逻辑,为党外不断增长的精英群体厚植文化自信,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铸牢";四个意识";,在强化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增进政治认同。中央社院近年来以";五史合一";";十个讲清楚";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为夯实广大统战成员和统战对象的政治共识和文化认同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不仅获得了学员的广泛好评,而且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办和国办2017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从内容上讲,如果说";五史合一";";十个讲清楚";侧重于讲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和智慧,那么";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活动,则侧重于彰显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和神韵,成为新时代共识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2018年以来,在学院的总体安排部署下,中华文化学院先后组织了传统服饰专场、古琴专场、太极专场、诗词专场、雅乐专场、茶道专场、话剧专场、中医专场、京剧专场等九场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以讲座和展演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既能进行理性思考,还能通过直观、感性的方式,现场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这些活动成为中央社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纷纷被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团结报》等几十家媒体报道。

积极打造中华文化特色学科

未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将按照《条例》第三十二条要求,积极打造中华文化等特色学科,加强学科建设。与一般高校相比,作为政治学院的中央社院,其学科建设应当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政治站位要更高。通过中华文化的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贡献。不仅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追求";,而且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延续";,内生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之中。由此,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二是研究视野要更广。按照《条例》的相关要求,中华文化方面的学科建设,不仅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而且要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因此,《条例》第四十三条指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由此";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这背后都离不开学科建设的学理支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中华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独特政制之道、中华文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和谐之道、中华文明文化共同体的包容开放之道、中华文明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之道,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合乎自身传统的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淬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贡献中国智慧。

三是问题意识要更强。面对礼坏乐崩,孔子通过高扬";仁道";,为中华文明奠定价值准星;面对佛教带来的虚无主义倾向,宋儒通过阐释";天理";,坚守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面对西方文明的全方位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实现中华文明的更始重生。可见,中华文化并不是静止、僵化的存在,而是在一次次应对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这需要首先把准时代问题的脉搏。一方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要对内凝心聚力,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用中华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价值支撑;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中西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竞争将极大影响党外人士的政治认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文化认知,这就需要我们以中华文化特有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坚持不懈地讲好中国故事,为民族复兴提供积极友善的舆论环境。同时,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经济断层、社会撕裂、宗教冲突、种族矛盾、民粹抬头、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冲突和挑战,需要发挥好中华文化重视和合的传统来化解纷争。

此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何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如何塑造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如何建立生物革命时代的社会规范?这些看起来似乎有些超前的问题,很可能就是未来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因此,社会主义学院的中华文化学科建设,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侧重文献资料的梳理,而是要立足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直面这个时代最核心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之道。

作者:李勇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华文化教研室主任

深入学习贯彻条例精神,以中华文化凝心聚力
2019-02-20

 201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印发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第一部由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党内法规,是社院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将对社院的教学科研带来深远影响。中央社院和大多数省级、副省级社院都加挂另一块牌子—;—;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化是社院教学科研的重要内容。《条例》第四十一条指出";以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第二十七条指出优化";政治共识教育";";文化认同教育";";能力素质培养";有机结合的教学布局,凸显了";文化认同";在社院教学科研中的重要地位。

从";文化认同";到";政治共识";

只有从";文化";这个根上讲起,才能以文化认同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进而促进对国家的认同,促进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这是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中需要坚持的一条内在逻辑主线。

如何促进";文化认同";,如何找到";文化之根";?这就必须大力传承、研究和传播好中华文化。《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这段重要论述,为未来社院在中华文化方面的教学科研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要讲清楚贯穿中华文明的一条主轴,即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大一统";传统。

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唯一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从未中断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可大可久";,根子就在";大一统";。在政权上定于一,才有所谓";中国";。在文明上合为一,才有所谓";中华文明";。";大一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是一个政体概念,也是一个政道概念。";大一统";熔铸坚守家国本位、责任伦理的共同体精神,维护坚强有力、以民为本的领导核心,恪守国家统一、民族独立的政治底线,注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合作方式,塑造天下为公、修齐治平的士人情怀,从根本上决定中国必然选择执政为民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而非三权分立、多党轮替;必然重视促进团结的协商民主,而非刺激分裂的票决民主;必然选择";先民本、后民治";的治理逻辑,而非西方的";先民治、后民本";的发展道路。新时代统一战线不是";一时之术";而是";执政之道";,就在于它必须继承";大一统";核心理念,挖掘";大一统";制度遗产,实现";大一统";传统的现代转化。

新时代共识教育的立体体系

以";大一统";为主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近年来投入大量的精力,相继开发出";五史合一";";十个讲清楚";系列课程。

一方面,中央社院开展以";五史合一";为引领的政治共识教育改革。让学员从";中国古代思想史";中体悟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原理;从";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触摸中国自1840年以来历经器物改造、制度改良、思想启蒙、国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脉络;从";中共党史";中理解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阶级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始终作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民族复兴的中坚,始终保持着无与伦比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与社会号召力;从";中国民主党派史";中了解各民主党派由同情、支持、与之同盟进而自觉接受中共领导的真确史实;从";中国政党制度史";中领悟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里长出来的,既承续了中国政治传统,又贴合现实国情,具有巨大的制度比较优势。";五史合一";从不同的历史逻辑出发,揭示出一个共同的道理:历史选择了党,人民选择了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族中华儿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总之,";五史合一";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课程体系,主要是讲清楚";大一统";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在近现代面临的、来自西方的严峻挑战,以及中共领导、各民主党派参与的重建和升华";大一统";、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

另一方面,中央社院开展以";十个讲清楚";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认同教育。当前,要增强";四个意识";,必先树立";四个自信";;要坚定";四个自信";,必先厚植文化自信;要强化文化自信,必先增进文化认同。为此,中央社院首创向港澳台侨青年、西方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藏传佛教界人士、基督宗教界人士、伊斯兰教界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统战干部、民主党派成员等10大群体讲清楚中华文化的文化共识教育。讲清楚中西方政治道路的不同,不是发展阶段有别,而是文明基因的差异;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西方理论模式的";复制";,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深度融合的产物;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淬炼了新时代的最强文化认同,体现了集众人之力、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共识,确立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识底线,要求中华各族儿女为祖国完全统一、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总体而言,";五史合一";侧重于从纵向的视角,梳理出";大一统";传统在历史上的起承转合、在现代的更始重生;";十个讲清楚";则侧重于从横向的视角,面向不同的统战成员和统战对象讲清楚以";大一统";为核心要义的中华文化。一纵一横,相互配合,搭建起中央社院政治共识教育和文化认同教育的立体体系。而新时代共识教育的核心,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以中华文化为切入,以问题为导向,追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传统,突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逻辑,为党外不断增长的精英群体厚植文化自信,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铸牢";四个意识";,在强化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增进政治认同。中央社院近年来以";五史合一";";十个讲清楚";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改革,为夯实广大统战成员和统战对象的政治共识和文化认同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不仅获得了学员的广泛好评,而且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中办和国办2017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从内容上讲,如果说";五史合一";";十个讲清楚";侧重于讲述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和智慧,那么";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系列活动,则侧重于彰显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气度和神韵,成为新时代共识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2018年以来,在学院的总体安排部署下,中华文化学院先后组织了传统服饰专场、古琴专场、太极专场、诗词专场、雅乐专场、茶道专场、话剧专场、中医专场、京剧专场等九场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以讲座和展演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既能进行理性思考,还能通过直观、感性的方式,现场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这些活动成为中央社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纷纷被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团结报》等几十家媒体报道。

积极打造中华文化特色学科

未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将按照《条例》第三十二条要求,积极打造中华文化等特色学科,加强学科建设。与一般高校相比,作为政治学院的中央社院,其学科建设应当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政治站位要更高。通过中华文化的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贡献。不仅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和精神追求";,而且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延续";,内生于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之中。由此,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二是研究视野要更广。按照《条例》的相关要求,中华文化方面的学科建设,不仅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而且要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因此,《条例》第四十三条指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由此";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这背后都离不开学科建设的学理支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中华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独特政制之道、中华文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和谐之道、中华文明文化共同体的包容开放之道、中华文明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发展之道,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选择合乎自身传统的发展道路、促进世界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淬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贡献中国智慧。

三是问题意识要更强。面对礼坏乐崩,孔子通过高扬";仁道";,为中华文明奠定价值准星;面对佛教带来的虚无主义倾向,宋儒通过阐释";天理";,坚守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面对西方文明的全方位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实现中华文明的更始重生。可见,中华文化并不是静止、僵化的存在,而是在一次次应对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得以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这需要首先把准时代问题的脉搏。一方面,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程中,要对内凝心聚力,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用中华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价值支撑;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日益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中西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竞争将极大影响党外人士的政治认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文化认知,这就需要我们以中华文化特有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坚持不懈地讲好中国故事,为民族复兴提供积极友善的舆论环境。同时,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经济断层、社会撕裂、宗教冲突、种族矛盾、民粹抬头、恐怖主义、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冲突和挑战,需要发挥好中华文化重视和合的传统来化解纷争。

此外,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何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如何塑造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技伦理,如何建立生物革命时代的社会规范?这些看起来似乎有些超前的问题,很可能就是未来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有赖于挖掘中华文化的深层智慧。因此,社会主义学院的中华文化学科建设,绝不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也不是侧重文献资料的梳理,而是要立足中华文化的主体性,直面这个时代最核心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之道。

作者:李勇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中华文化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