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中华文化学院新时代再起航

2019-02-18   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杂志     作者: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是社会主义学院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其中一个重要突破点,是把";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单列一章,赋予中华文化学院以新的使命。为适应向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1997年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加挂";中华文化学院";牌子,成为唯一一所以";中华文化";命名的中央级教育机构。中华文化学院已走过20多年历程。新时代,《条例》将中华文化学院的职能定位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这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学院的地位,而且三项职能定位为中华文化学院拓展了广阔空间。

以爱国主义为宗旨开展中华文化学院工作

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要";以爱国主义为宗旨";。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贡献,是港澳台及海外统战工作的主题;巩固大陆范围外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部门";的中华文化学院,无论是培训的对象,还是工作的对象,主体都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因此其工作也要围绕巩固爱国者联盟这一主题开展工作。

中华文化学院的培训,要根据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不同特点分类施教。《条例》指出";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争取台湾民心认同,促进海外侨心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虽然教育背景不同、身处异乡海外,却依然依恋故土,具有强烈爱国情、爱乡情。这是由于他们深受中华文明";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影响。由对祖宗父母的孝,扩展到对家族乡里的敬,再扩展到对国家社稷和君主的忠,这是爱国主义产生的深厚文化渊源,也是他们的文化根柢。在当代,爱国主义是海内外同胞自发、自觉地走到一起并实现民族大团结、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热爱祖国、爱我中华,是政治上、心理上的最大公约数。然而,由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历史记忆,受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因此,在培训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分类施教:对于港澳同胞,要通过培训全面准确理解";一国两制";,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对于台湾同胞,要通过培训促进心灵契合,争取台湾民心认同;对于海外侨胞,要通过培训达到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的目的。

开展中华文化教育,以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中华文化学院在对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开展中华文化教育方面,已经打造出了";十个讲清楚";教培项目之";对港澳台海外同胞讲清楚中华文化";,并针对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华文化研修班、研习营进行了实验,按照《条例》要求的";进行文化引领,以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以文化认同激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根源的怀想。只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认同中华文化,才有可能实现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然而,文化认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非一时之功,需要春风化雨,久久为功,才能达成目标。如,由于长期在海外生活,多数海外侨胞已融入当地社会,加上所在国的教育,使得第二代华人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就是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要义";大一统";等课程的讲授,加强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关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正本清源,使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温情,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根源的怀想,理解";大一统";必然要求国家统一的根源所在。。

以民族认同增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珍惜中华民族骨肉同胞之情。促进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华各民族成员,形成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方面。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就是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程的讲授,使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明白,他们与13亿同胞血浓于水,他们和13亿同胞才是";命运共同体";,从而增进他们珍惜中华民族骨肉同胞之情。

以国家认同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情怀。对国家的认同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对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许多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还没有合二为一。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无论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如何复杂,中华文化共同体、";大中华";、中华民族,应当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大中国应当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基本共识和底线。有了对祖国的认同,才能结成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就是通过中国的政治、国防、外交、";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情课程的讲授,以国家认同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情怀。

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助力中华文化教育

《条例》提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这为中华文化学院的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要研究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中华文化学院的文化研究不同于高校,重点在于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阐释解答为何中华民族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为何中华文化能包容改造外来文化、为何中华文明数千年从未间断而能一脉相承等问题。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内核和精髓。中华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精神,亦即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反映。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起来有:天人合一、中华一统、民惟邦本、重义轻利、富国富民、贵和持中、群体至上、舍生取义、正道直行、自强不息。其优秀成分包括:大一统的天下观,重民本的仁政理念等等。要通过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这些理念、智慧,助力中华文化教育。要向港澳台、海外学员讲清:一是中华文明";大一统";历史的连续性,体现在版图统一,制度有效,";夷夏一体";,文治教化。在当代,大一统的天下观,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中华文明内蕴的人民性,有三层涵义:以民为主,为民做主,由民做主。它贯穿了中国政治治理的始终,从哲学规律上俯瞰历史兴亡,从民本思想上制约";君";";民";关系。三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整合性。《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要有淳厚的德性,才能包容万物。中华文化有着极强的涵摄力和同化力,在与外来文化交汇接触时,既包涵兼容,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与本民族文化结合,同时却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这些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来源。

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条例》提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中西文明交流,一是要加大";请进来";力度。继续打造中华文化学院已有的";文化交流与战略对话";品牌,延续之前邀请外国政要、西方著名汉学家的传统。二是提升";走出去";成效。中华文化学院近年来的对外交流,聚焦如何面向西方社会进行海外文化传播、如何推动中西文明交融、如何应对海外对中国的责难等问题,加强与在西方知名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在中西比较中逐步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合作。

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学院在此前已有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就中西政治制度、中西文明比较等深入研究;以塑造中国模式的理论正当性为目标,从政法体制、经贸科技、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领域梳理21项议题精准研究。中华文化学院应当在此基础上,主动作为,通过其他国家人民乐于接受的、可操作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探索中华文化在海外社会的传播载体和落地渠道,从而实现中华文化在海外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学院,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终极目标是";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学院要以海外文化交流作为重要抓手,一要巩固与西方知名高校的交流项目,注重通过学术、理性的方式交流对话;二要加大与发展中国家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力度,使其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依靠力量,为海外文化交流作出独特的贡献。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于铭松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即将打开""小程序

取消打开

好风凭借力:中华文化学院新时代再起航
2019-02-18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是社会主义学院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其中一个重要突破点,是把";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单列一章,赋予中华文化学院以新的使命。为适应向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传播中华文化的需要,1997年经中央有关部门批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加挂";中华文化学院";牌子,成为唯一一所以";中华文化";命名的中央级教育机构。中华文化学院已走过20多年历程。新时代,《条例》将中华文化学院的职能定位为";开展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以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活动。";这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学院的地位,而且三项职能定位为中华文化学院拓展了广阔空间。

以爱国主义为宗旨开展中华文化学院工作

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要";以爱国主义为宗旨";。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为祖国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贡献,是港澳台及海外统战工作的主题;巩固大陆范围外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爱国者(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是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重要部门";的中华文化学院,无论是培训的对象,还是工作的对象,主体都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因此其工作也要围绕巩固爱国者联盟这一主题开展工作。

中华文化学院的培训,要根据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不同特点分类施教。《条例》指出";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争取台湾民心认同,促进海外侨心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虽然教育背景不同、身处异乡海外,却依然依恋故土,具有强烈爱国情、爱乡情。这是由于他们深受中华文明";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影响。由对祖宗父母的孝,扩展到对家族乡里的敬,再扩展到对国家社稷和君主的忠,这是爱国主义产生的深厚文化渊源,也是他们的文化根柢。在当代,爱国主义是海内外同胞自发、自觉地走到一起并实现民族大团结、致力于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热爱祖国、爱我中华,是政治上、心理上的最大公约数。然而,由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分别生活在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历史记忆,受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影响,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因此,在培训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分类施教:对于港澳同胞,要通过培训全面准确理解";一国两制";,增强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对于台湾同胞,要通过培训促进心灵契合,争取台湾民心认同;对于海外侨胞,要通过培训达到凝聚侨心、发挥侨力的目的。

开展中华文化教育,以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中华文化学院在对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开展中华文化教育方面,已经打造出了";十个讲清楚";教培项目之";对港澳台海外同胞讲清楚中华文化";,并针对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的中华文化研修班、研习营进行了实验,按照《条例》要求的";进行文化引领,以文化认同增进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以文化认同激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中华文化根源的怀想。只有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认同中华文化,才有可能实现其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然而,文化认同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并非一时之功,需要春风化雨,久久为功,才能达成目标。如,由于长期在海外生活,多数海外侨胞已融入当地社会,加上所在国的教育,使得第二代华人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就是要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要义";大一统";等课程的讲授,加强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关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知识的教育,正本清源,使他们感受中华文化的温情,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根源的怀想,理解";大一统";必然要求国家统一的根源所在。。

以民族认同增进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珍惜中华民族骨肉同胞之情。促进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中华各民族成员,形成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方面。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就是要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程的讲授,使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明白,他们与13亿同胞血浓于水,他们和13亿同胞才是";命运共同体";,从而增进他们珍惜中华民族骨肉同胞之情。

以国家认同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情怀。对国家的认同是最基本的政治认同。对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许多人的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还没有合二为一。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认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无论政治认同、国家认同如何复杂,中华文化共同体、";大中华";、中华民族,应当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大中国应当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基本共识和底线。有了对祖国的认同,才能结成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学院的工作,就是通过中国的政治、国防、外交、";一带一路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情课程的讲授,以国家认同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情怀。

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助力中华文化教育

《条例》提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支持。";这为中华文化学院的文化研究指明了方向。

要研究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中华文化学院的文化研究不同于高校,重点在于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阐释解答为何中华民族有如此巨大的凝聚力、为何中华文化能包容改造外来文化、为何中华文明数千年从未间断而能一脉相承等问题。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内核和精髓。中华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精神,亦即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定价值系统、思维方式、社会心理、伦理观念、审美情趣等精神特质的反映。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起来有:天人合一、中华一统、民惟邦本、重义轻利、富国富民、贵和持中、群体至上、舍生取义、正道直行、自强不息。其优秀成分包括:大一统的天下观,重民本的仁政理念等等。要通过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这些理念、智慧,助力中华文化教育。要向港澳台、海外学员讲清:一是中华文明";大一统";历史的连续性,体现在版图统一,制度有效,";夷夏一体";,文治教化。在当代,大一统的天下观,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中华文明内蕴的人民性,有三层涵义:以民为主,为民做主,由民做主。它贯穿了中国政治治理的始终,从哲学规律上俯瞰历史兴亡,从民本思想上制约";君";";民";关系。三是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整合性。《易经》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说要有淳厚的德性,才能包容万物。中华文化有着极强的涵摄力和同化力,在与外来文化交汇接触时,既包涵兼容,不断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与本民族文化结合,同时却又始终保留自身的体系和特点。这些核心理念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源泉,是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来源。

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条例》提出";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

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中西文明交流,一是要加大";请进来";力度。继续打造中华文化学院已有的";文化交流与战略对话";品牌,延续之前邀请外国政要、西方著名汉学家的传统。二是提升";走出去";成效。中华文化学院近年来的对外交流,聚焦如何面向西方社会进行海外文化传播、如何推动中西文明交融、如何应对海外对中国的责难等问题,加强与在西方知名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在中西比较中逐步推动中西文化交流合作。

助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华文化学院在此前已有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就中西政治制度、中西文明比较等深入研究;以塑造中国模式的理论正当性为目标,从政法体制、经贸科技、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领域梳理21项议题精准研究。中华文化学院应当在此基础上,主动作为,通过其他国家人民乐于接受的、可操作的方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探索中华文化在海外社会的传播载体和落地渠道,从而实现中华文化在海外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学院,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终极目标是";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学院要以海外文化交流作为重要抓手,一要巩固与西方知名高校的交流项目,注重通过学术、理性的方式交流对话;二要加大与发展中国家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力度,使其成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依靠力量,为海外文化交流作出独特的贡献。 

  (作者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于铭松

 

            微信扫一扫
使用小程序

 

即将打开""小程序

取消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