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条例】社会主义学院多举措服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02-16   来源:统战新语     作者:



201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第一部由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中共党内法规。《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为更好推动《条例》的贯彻落实,";统战新语";收集了统一战线领域有关专家学者的学习文章,让我们一起学条例、谈体会。 

 


 

201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颁发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第一部由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党内法规,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从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出发,对事关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性质定位、指导思想、课程方向、工作方法等重大问题都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并特别明确了中华文化学院的定位和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对外交流的三大职能,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学院拓展教育培训范围、扩大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于党和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助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

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创立的。自创建起,在历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怀重视下,社会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始终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确定自身的工作重点。随着改革开放分阶段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围绕着不同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学院工作重心在不同时期亦有所侧重,呈现阶段性特征。从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办学到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的正规化建设,再到";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确立,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反复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深具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党和国家新时代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写入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宪法》,对于各领域工作的开展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两个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主动适应";大统战";工作格局需要,率先启动以教研改革为重点的全方位改革,成功探索了新时代统战教培新机制,初步形成统战各领域与各群体全覆盖、";大统战";与";大文化";教育相结合、政治共识与文化认同相促进的教育培训新格局,拓宽了培训范围,拓展了对外交流,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以国情研修引导海外侨胞发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作用



 

 

根据侨务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有6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上198个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广大侨胞尊重住在国的历史、文化及价值理念,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为中国与住在国关系发展、住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参与全球化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先锋和实践者。同时,长期的海外生活赋予海外侨胞文化多元、跨国融合、全球网络等独特优势,使其成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推动其在新时代中外合作交流、互联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对港澳台海外人士国情研修的办班模式,创新性开发";向港澳台海外人士讲清楚中华文化";核心课程,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共识";,并于2018年首次自主举办海外华侨华人代表人士国情研修班,取得良好效果。《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可以面向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和归国留学人员,举办国情研修班";,";可以根据新时代统一战线形势任务发展需要,开设新的班次";。这一规定为社会主义学院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灵活举办海外侨胞教育培训和国情研修提供了政策空间。


 


以交流共识营造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只有交流互鉴,兼容并蓄才能避免";文明冲突";,实现和谐共存。当前,从国际话语权的角度,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国际话语权远远落后于我们的经济实力,甚至被贴上各种污名化的标签。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积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通,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渠道和路径。2018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诚邀海外知名政治家、文化学者来院深度对话交流,推动中西文明互鉴互融,传播中华文化,取得丰硕成果。
 

《条例》将";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单列一章,明确了中华文化学院的设立,赋予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职能,并分条列项提出具体要求,为社会主义学院以中华文化学院名义探索开展海外文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以理论研究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其思想理念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汲取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智慧和元素,彰显了中国特色。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脉源走向,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世界意义。《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作用,为社会主义学院从文化理念、传播机制、输出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科研创新是社会主义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学院不断爬坡攀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不断推出改革措施,特别是新时代统战教培新机制、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成功探索,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都在";质";和";量";上刷新历史。《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可以建立统一战线智库,开展统一战线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智库的创立和建设,不但凝聚了一批理论功底深厚的国内外知名学者,而且将培养一批政策感觉敏锐、学术视野宽广、创新能力突出的一流智库人才,为社会主义学院改革发展注入更强的动力、带来更大的机遇。

 (刘芳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 

【学条例】社会主义学院多举措服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02-16



201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第一部由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中共党内法规。《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对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和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新精神新要求。为更好推动《条例》的贯彻落实,";统战新语";收集了统一战线领域有关专家学者的学习文章,让我们一起学条例、谈体会。 

 


 

2018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颁发了《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这是第一部由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的党内法规,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从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出发,对事关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性质定位、指导思想、课程方向、工作方法等重大问题都作了具体详细的规定,并特别明确了中华文化学院的定位和开展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对外交流的三大职能,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学院拓展教育培训范围、扩大对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于党和国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意义。《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助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应有作用";。

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创立的。自创建起,在历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怀重视下,社会主义学院始终坚持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始终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确定自身的工作重点。随着改革开放分阶段有步骤地向前推进,围绕着不同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学院工作重心在不同时期亦有所侧重,呈现阶段性特征。从改革开放初期恢复办学到建立分层分类培训机制的正规化建设,再到";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的确立,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场合反复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深具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系统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内涵及其时代价值,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党和国家新时代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写入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和《宪法》,对于各领域工作的开展提出新的要求和任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两个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主动适应";大统战";工作格局需要,率先启动以教研改革为重点的全方位改革,成功探索了新时代统战教培新机制,初步形成统战各领域与各群体全覆盖、";大统战";与";大文化";教育相结合、政治共识与文化认同相促进的教育培训新格局,拓宽了培训范围,拓展了对外交流,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以国情研修引导海外侨胞发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作用



 

 

根据侨务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有6000多万海外侨胞分布在世界上198个国家和地区。长期以来,广大侨胞尊重住在国的历史、文化及价值理念,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为中国与住在国关系发展、住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参与全球化等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精神的先锋和实践者。同时,长期的海外生活赋予海外侨胞文化多元、跨国融合、全球网络等独特优势,使其成为联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桥梁,推动其在新时代中外合作交流、互联互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积极探索对港澳台海外人士国情研修的办班模式,创新性开发";向港澳台海外人士讲清楚中华文化";核心课程,以";文化认同促进政治共识";,并于2018年首次自主举办海外华侨华人代表人士国情研修班,取得良好效果。《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可以面向港澳台海外代表人士和归国留学人员,举办国情研修班";,";可以根据新时代统一战线形势任务发展需要,开设新的班次";。这一规定为社会主义学院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灵活举办海外侨胞教育培训和国情研修提供了政策空间。


 


以交流共识营造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只有交流互鉴,兼容并蓄才能避免";文明冲突";,实现和谐共存。当前,从国际话语权的角度,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国际话语权远远落后于我们的经济实力,甚至被贴上各种污名化的标签。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积极推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通,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渠道和路径。2018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诚邀海外知名政治家、文化学者来院深度对话交流,推动中西文明互鉴互融,传播中华文化,取得丰硕成果。
 

《条例》将";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工作";单列一章,明确了中华文化学院的设立,赋予中华文化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职能,并分条列项提出具体要求,为社会主义学院以中华文化学院名义探索开展海外文化统战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建设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以理论研究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其思想理念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汲取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智慧和元素,彰显了中国特色。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坚定";四个意识";,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脉源走向,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向世界讲清楚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世界意义。《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应当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刻阐释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作用,为社会主义学院从文化理念、传播机制、输出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科研创新是社会主义学院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学院不断爬坡攀升。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不断推出改革措施,特别是新时代统战教培新机制、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成功探索,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都在";质";和";量";上刷新历史。《条例》规定,社会主义学院可以建立统一战线智库,开展统一战线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智库的创立和建设,不但凝聚了一批理论功底深厚的国内外知名学者,而且将培养一批政策感觉敏锐、学术视野宽广、创新能力突出的一流智库人才,为社会主义学院改革发展注入更强的动力、带来更大的机遇。

 (刘芳彬,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教授)